厚植发展优势 增强转型动能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巩固优势产业、主攻新兴产业,谋划布局了大能源产业、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文化旅游等支撑我市未来发展的十大产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输煤炭”向“输算力”、“一煤独大”向“多业鼎立”加快转变,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了新步伐。
日前,记者就十大产业布局现状和未来发展,采访了市政协副主席、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宏栓。
记者:目前,我市十大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王宏栓:近年来,我市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874.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686.0亿元,年均增长6.6%;全市非煤工业占比由2012年的24.8%提高到2021年的35.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2.97%,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做大做优能源产业。大同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综合能源供应基地之一。近年来,我市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引领,加快构建“风光水火地储氢”绿色多元能源供给体系。截至2021年底,我市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0.7%,新能源电力装机占到全省的五分之一。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煤电“上大压小”项目,加快风光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同时,我市围绕电力消纳和调峰谋划布局储能项目,浑源抽水蓄能电站一期项目开工建设,全国化学储能单体规模最大的项目——国网时代华电大同热电储能工程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依托我市丰富的深层地热和干热岩资源,正在有序推进阳高、天镇地热能高质量开发利用。
二是做强做深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五”时期全国重点建设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我市矿产资源丰富,气候环境宜人,产业门类齐全,制造、医药、水泥、钢铁等产业基础扎实。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谋划了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材料、绿色建材、通用航空等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服务器制造、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标注、数据呼叫等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基础,装备制造涵盖轨道交通、煤机、起重机、汽车及配件制造,医药产业产值占到全省一半以上,晋投玄武岩纤维高端保温防火材料技术行业领先,绿色建材产业年产值达到30亿元,通用航空产业在全国率先形成“一园一校一机场”全链条布局。近五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正在成为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关键支撑。此外,我市是国家确定的陆港型物流枢纽城市,也是全国80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京东集团“亚洲一号仓”、晋北物流园等综合物流园区正在加快推进。
三是围绕“特”“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市“三农”工作重心已经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市是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示范市和山西省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重点市,我们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加快布局发展黄花、畜牧、设施蔬菜、有机旱作(杂粮)、中药材、食用菌、杏果、农文旅融合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小黄花变成了产值达30亿元的大产业,浑源县黄芪基地通过国家级中药材GAP认证,北肉平台冷链加工产业园一期项目已投入运营,北方预制菜产业园华远一亩田项目开工建设,“大同好粮”品牌叫响全国。
四是争做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我市文物古籍遗存众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充分发挥文旅资源富集优势,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持续推进“云冈、恒山、古城、长城”四大景区建设,2012年-2019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近4倍,古都灯会等系列活动声名远播,文旅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记者:下一步,我市将从哪些方面集中发力,确保十大产业未来发展有支撑、有后劲?
王宏栓: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抓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更加突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推动十大产业多点布局、多业开花,为全市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方面,能源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下一步,我们要做好“大能源产业”这篇大文章,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做好能源保供各项工作,持续推动煤炭安全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推进风、光、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前布局氢能等未来产业,到“十四五”时期末,力争将我市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绿电基地之一,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全市转型发展持续赋能。另一方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实施全产业链培育工程,大力推行“链长制”,积极争取行业龙头企业在我市投资,研究实施“一业一策”产业推进机制,不断巩固、增强、创新、提升产业链,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在“十四五”期间达到30%以上。
产业转型是系统工程。为此,我们一要做好“加法”,充分结合大同在资源、区位、生态、文化等领域的优势,牢牢把握产业转型的“两个方面”,狠抓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持续扩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筑牢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基础。二要做好“减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减”门槛、“减”流程,认真落实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精准高效支持市场主体轻装上阵、活跃发展。三要做好“乘法”,进一步健全资金、政策支持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开发区主战场主引擎作用,为十大产业发展壮大发挥乘数效应。四要做好“除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为转型发展腾出空间。
产业兴则大同兴、工业强则经济强。市发改委将紧盯“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目标,加快推进十大产业聚链成群,不断提升全市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推动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